我——🐟NN:跳出自责,重塑专注

PS:🐟NN——🐟🐟神经网络(🐟 Neutral Network)🐟🐟是我,神经网络则是一种切断自责的视角,详见正文。


在我的人生中,尤其是在频频受挫的大学生活中,我常常反思一个或许也在困扰大家的问题:当事情搞砸了,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个不理想的结果,以及那个似乎“搞砸了”的自己?

长久以来,我在自己身上观察到一种普遍的模式——无休止的自责。就像我于首页所写,“依靠意志力透支的灵魂,最终在持续的认知负荷下崩溃”。这种内耗式的自我批评,往往比失败本身更具破坏力。它白白的消耗心力,而不能提供什么帮助。

于是,我开始尝试一种不同的视角,一种或许听起来有些“离经叛道”的视角:在复盘失败时,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“无意识的神经网络”。

是的,你没听错。一个基于过往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型。模型还是太难的话,那我也可以是“函数”。我的每一个行为,每一次输入/输出,难道不都是由过去无数的经历、奖惩、环境信号(即“世界这个数据集”)塑造的吗?如果把“我”看作一个复杂的矩阵,那么批评其中某个特定的“参数”似乎意义不大。重要的不是指责这个“数字”不够好,而是去理解它为何如此。

这个视角并非要推卸责任,恰恰相反,它是我用来切断破坏性自责根系的利器。当我不再轻易地将结果归咎于“我这个人不行”,而是看作“我的这个‘模型’在特定输入下,基于现有‘权重’,产生了一个不符合预期的输出”时,内心便获得了惊人的平静。这让我得以抽身出来,更客观地去“调试”——去关注背后的原理


以“专注力缺失”为例:一次神经网络的诊断

最近,我深刻感受到“专注力”这个核心能力的流失。这无疑影响了我的效率、健康,甚至偏离了我追求的“make everyday count”的理想状态。如果用传统的“意志力薄弱”来归咎自己,除了徒增挫败感,别无益处。

但当我把自己视为“神经网络”时, 当我切段自责的痛苦之时,诊断变得清晰起来。

何而至此乎?福格行为模型或许是一个解释性不错的理论:

  1. 训练数据污染 (负面输入,影响Ability): 日常接触的大量短视频、碎片化阅读,正在持续地向我的“网络”输入噪声,损害了处理深度信息的能力层。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。
  2. 硬件损耗 (生理基础,依然是Ability): 近期作息紊乱(晚睡晚起,长时间屏幕光照)直接影响了神经递质(如多巴胺)的平衡,损害了认知能力。这相当于让神经网络在过热、供电不稳的硬件上运行。
  3. 训练不足与动机偏差 (Motivation->Ability): 缺乏考试或DDL这类强外部“损失函数”时,内在驱动力不足,导致“专注”这个模块的“训练轮次”严重偏少,能力自然退化。
  4. 环境干扰 (反向Prompt): 电子产品、社交媒体的通知,像一个个持续不断的“反向提示”,将我的注意力流强行导向非目标区域。

看,问题不再是模糊的“我缺乏专注”,而是变成了具体的系统性症结。能力是主要因素,提示和动机为次要因素。


从“道”到“术”:整合智慧,设计干预

诊断之后,如何“优化模型”?这时,我发现将中国古典哲学智慧与现代行为科学模型结合,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
不得不说,在我贫瘠的高中生活中,古文是为数不多的,在忙碌日常中与宏大主题对话的机会了。因此那些饱含情感、哲学和文采的名句,即使过了许久,依然是强大语义和情感节点。在大脑的“向量空间”里,它们可能与“力量”、“清晰”、“根基”、“希望”、“智慧”等高度积极和基础性的概念紧密相连。正是这一前提,给了我复盘的原始动机。而从结构化记忆,与利用现有通路的角度去看,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”提供了一个天然的、有序的层级结构,它在记忆与提取上有着天然的优势。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适性,也使其易于嫁接。

最终的方案是,从“道”(愿望)出发,推导出“一”(核心原则),再到“二”(关键领域),最后到“三”(行动杠杆)。

  • “道生一”: 我的“道”,是追求最佳状态,是从一个🥺的learner,成为理想中的Educator。这是最高目标,是驱动一切的本源。“make everyday count”的掌控感,正是达到这一“道”的,同样简明的核心。
  • “一生二”: “一”是核心原则,比如“掌控生活,身心健康”。由此生发出“二”,即关键领域——“专注力”便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支点。
  • “二生三”: 如何提升专注力?这里,现代行为科学的“术”——福格行为模型 (B=MAP)——便能大展身手。它将行为(Behavior)归结为动机(Motivation)、能力(Ability)和提示(Prompt)三要素的乘积。
    • 动机 (M): 对应我诊断出的“缺乏内驱力”。解决方案是强化行动与“道”的连接,分解任务以获得即时反馈,创造内在奖励。
    • 能力 (A): 对应“训练数据污染”和“硬件损耗”。解决方案是调整作息、减少噪声输入(信息管制)、进行专注力专项训练(如正念、番茄钟)。
    • 提示 (P): 对应“环境干扰”。解决方案是优化环境、减少负面提示(物理/数字隔离)、增加正面提示(启动仪式、明确意图)。

这个过程,就像找到了一个坚固的“碳链”骨架(道生一…),然后将富含实用信息的“碱基对”(B=MAP分析与对策) 精准地附着其上,编码出真正可执行、有意义的行动蓝图。


结语:成为自己心智的架构师

人与计算机的不同,就在于人有着“元认知”,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“程序”,并有意识地选择去“重新训练”自己。将自己视为一个可被理解、可被优化的系统,而非一个只能被苛责的“坏小孩”,这本身就是一种解放。它让我们停止内耗,将能量聚焦于建设性的分析和行动。

理解并尊重我们大脑与心灵的自然运作规律,我们才能保持最高效的状态,成为自己认知世界的主人。

这种“神经网络”视角,这种让你回忆起过去的“文化结合”,或许正是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、却常常感到迷失的时代,找回专注、掌控感和内在宁静的一条有效路径。

下一次,当你面对困境时,不妨也试试问自己:我的“神经网络”接收了什么输入?它的“参数”是如何被训练的?我可以如何调整“训练环境”和“算法”,来引导它产生更好的输出?

愿我们都能成为更懂自己的“心智架构师”。


Comments

4 responses to “我——🐟NN:跳出自责,重塑专注”

  1. 🐟🐟

  2. 茉莉花猹 Avatar
    茉莉花猹

    sls什么时候发论文

    1. 应该问我什么时候写遗书

Leave a Reply to C Cancel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